logo

当前位置:首页>热门 > >正文

孟子故里 邹鲁圣地

孟子故里 邹鲁圣地
2023-07-09 15:56:07 来源:北京交大古建筑

Source: 转自微信公众号\"征马访古记\"

邹城(原名邹县)是山东济宁地区一个低调的县级市,实则大有来头。这里古为邹(邾)国故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就发生在南郊多奇峰怪石的峄山。战国时儒家传承人孟子诞生于此,后人为其修建祠庙,千年来祭祀不绝。邹城同相邻的孔子故里曲阜合称“邹鲁”,成为儒家圣地的代名词,后来的“海滨邹鲁”潮州、“滇南邹鲁”建水等皆因此得名。1994年邹城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工农业发达,已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境内还分布着自上古至明清的众多古迹,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与曲阜的热闹繁华相比,邹城只是小众旅游目的地,却为孟子思想研究者和深度访古爱好者所垂青。


【资料图】

孟庙、孟府和孟林

明至清·第三、六批国保

孟庙孟府位于县城中心,位置与孔庙孔府类似,但规模不到后者的1/3。孔庙在孔子去世后不久就开始修建,而孟庙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离孟子去世已千余年。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义,却不被春秋诸侯所接受。而孟子身处的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早已完成,诸侯们更忙于富国强兵、合纵连横。当权者多崇信能致其事功的法家权势术,孟子的仁政学说则被司马迁评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虽与时代逆行,孟子仍践行儒家理想,四处游说诸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仁政、民本思想以及“养吾浩然之气”的品格,为后代统治者和士大夫所推崇,影响深远。

孟子生前语录被弟子整理后形成《孟子》一书,并收录于《汉书》而得以传世。直至北宋理学兴盛,士大夫们开始重视《孟子》篇章的思辨性,而南宋朱熹进而将其列入四书之一,作为儒家考试的必备科目,而孟庙也于同时期兴建。元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朝廷加封为“亚圣公”,从此在儒家众先师中,“孔颜”的地位被“孔孟”取代。

孟庙经历代扩建,形成七进院落规模,虽不及孔庙的皇家气派,但见松柏苍郁、严肃静谧,适合来此瞻仰沉思。第一次到访孟庙时值初夏,门口有人出售纸伞,开始不解缘由,进入庙内方知因其环境较佳,众多鸟类栖居,游客稍有不慎则易被鸟粪击中。我们只得小心翼翼,不敢怠慢这片自然与人文的圣地。

棂星门为清代木构,即使隆冬季节仍掩不住满园的苍郁古色。第二进为亚圣庙石坊,形制简朴,传为明嘉靖年间所立。其后东西侧分别立有“继往圣”“开来学”木坊,标志着孟子在儒家传承中的历史地位。孟子主张以“王道”代替“霸道”,以民为本,实行仁政,不仅强调历史发展的基础在于人民,也为缓和尖锐的政治矛盾提出了思路。只可惜后世统治者直到尝尽秦暴政的苦果后,才开始悟到这一点。相比《论语》的微言大义,《孟子》更加系统和雄辩,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宋代理学家致敬孟子,进而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目标。

亚圣庙石坊后为泰山气象门,得名自北宋程颐程颢对孟子的比喻,即堂堂正正、巍峨庄严。此后的承圣、启贤、致敬三门并立,庭院深深,松柏苍郁。没有孔庙的繁华喧嚣,但有与古人对话的静思氛围。院落两侧有历代御碑亭,体现皇家之重视。即使如此,这些建筑均覆以暗绿色琉璃瓦,毫不显山露水。

碑亭东侧立有 “孟母断机处” “孟母三迁祠”等古碑。孟母为教子煞费苦心,这些传说故事也将其塑造成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林语堂《吾国吾民》中描述过主母在家庭中的关键地位,以此回应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一般而言,母亲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更多,其言传身教尤为重要,而孟母则是儒家理想中的母亲榜样。

亚圣殿为全庙主体建筑,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内部供奉孟子圣像。该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加之素石柱、单层台基无栏杆等细节,与孔庙大成殿的黄琉璃瓦顶、高浮雕龙柱、双层雕栏台基相比,等级规格存在明显差异。儒家所倡仁政,其基础是差序格局、亲疏关系,也体现在历代先师的祭祀待遇上。颜庙复圣殿、曾庙宗圣殿虽也是单层台基,但都围以雕栏,前者还有高浮雕龙柱,规格均高于亚圣殿。

亚圣殿围以八角石柱,为明弘治年间所立。柱础呈石鼓形,其下承托的覆莲传为宋代原物。正面八根石柱,细看有龙纹及缠枝牡丹、莲花浅浮雕,秀气内敛。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或许朴实无华才符合孟子的本性,任凭外在荣辱,内心信念坚定不移。少时读此句只觉朗朗上口,正气凌然。中年再读时,已感字字千钧,知易行难。

亚圣殿后的寝殿供奉孟子夫人,左右两路还有纪念孟子父母的启圣殿、孟母殿,以及祧主祠、焚帛池等建筑,规格都不高,贵在环境清幽。启圣殿前碑碣林立,记述了各朝祭祀孟子的情况,以及一些时事见闻,成为研究者的一手史料。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诛一人”等思想,为朱元璋所不喜,于是明初时孟子的官方地位被贬,孟庙也常年失修。但民间士大夫力量仍保持着对孟子的崇敬,在明中后期士大夫与皇权、宦官的斗争中,孟子思想或许也成为其精神支柱。而清代皇权空前强化,士大夫阶层已无力挣扎,此时孟庙反而得以进一步修缮扩建。真的是荣辱身后事,俯仰亦浮云。​

孟庙后部还保存了多年来从本地各处收集的汉代石人、石羊、画像石等遗存。齐鲁之地多画像石,也是汉代社会的形象再现。初访孟庙时,同学带来一位学习中国哲学的加拿大朋友,我们用英语给他介绍碑碣和画像石上的故事,从细节中汲取趣味和启示。但当他提起更深的中国古代哲学话题时,我们显然没有这位洋学生专业。

孟府位于孟庙东侧,规模略小。据碑碣记载,北宋景佑年间地方官在孟子墓附近寻得其后人,推荐给朝廷授以官衔,孟府得以始建。后经历代扩建,现存多为明清建筑。

大门为三开间硬山顶。门前一对石狮子生动活泼,雄狮龇牙露齿,雌狮咧嘴欢笑,似乎在热情欢迎来客。

穿过大门即为礼门,也是三开间硬山顶,中门有武将门神彩绘,两侧是执笏的文官形象,显出官家派头。此后的屏门为一开间单檐悬山顶垂花门,也绘有执笏文官,不过表情更为和善。据说此门只在迎接圣旨、重大祭祀典礼时才开启,也标志着孟府的规格等级。

孟府与孔府同样是前衙后寝布局,衙门大堂为五开间硬山顶,上悬雍正帝御赐“七篇贻矩”,寓意《孟子》的七篇经典给孟家后人订立了言行准则,有传承优良家风之意。堂内完全按官府衙门陈设,正中设木质暖阁和公案,两侧立各种官衔牌及刑具,大有升堂审案的威严架势。

后寝部分的主体为世恩堂,乃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院落。背后的赐书楼收藏了皇帝钦赐的圣旨、诰封以及古籍文献、家族档案等重要资料。整座孟府以官气为主,只有这座三开间双层小楼还有些文气。孟子生前希望统治者纳谏,而他的后人则被朝廷作为树立正统理念的象征。

孟林位于邹城东北郊的四基山麓,自战国以来便有孟家后人下葬,如今已是墓冢累累,古木常青。国3只包括孟庙孟府,国6才将孟林作为合并项目纳入,其规模也逊于附近曲阜辖内的孟母林(单列国7),这也反映了后人对孟母的尊崇。初访邹城时我提出去孟林,结果被司机主动推荐并带至孟母林。数年后再过邹城,才得以寻访此处。

邹城位于山东丘陵地带,一座座小山丘散布于平原中,四基山就是其中一处。清代县令称赞其“南面凫峰,北拱岱岳,层峦叠嶂,环拱交错。远接洙泗之水,近连岗峰之脉”。凫峰在邹城西南方向,传为伏羲故里之一,现存羲皇庙遗址(国8)。岱庙则是五岳独尊的泰山。洙泗之水代指孔子故里曲阜,岗峰即遍布佛经石刻的岗山(国3)。将地理空间连贯起来,可显此地人文底蕴之深厚。

孟林前的神道延绵起伏,两侧植有松、柏、桧、杨、柞、槐等多种古木,氛围肃然。道中一单孔石桥,桥头立有现代手书“亚圣林”碑刻。神道尽头为享殿,是孟林仅有的地面建筑。殿内存多通石碑,记载了孟庙、孟林的扩建过程。千年不绝的香火,都刻在碑上一行行斑驳的文字中。

墓冢位于享殿之后,封土前为清道光年间所立墓碑,配有简单的石供桌、香炉等设施。墓园朴素低调,夫子精神长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士人们树立了人生标杆,无论形势变化,进退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养吾浩然之气”成为唐代一位孟姓诗人之名。民本思想则被唐太宗形象表述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仅警示着历代统治者,甚至影响了当今的政治理念。

明鲁王墓·明·第六批国保

孟林往西不远处的九龙山南麓,坐落着朱元璋第十子、明代鲁荒王朱檀之墓。而在此山的西侧(曲阜地界)的崖壁上,还凿有汉代鲁王墓(国5)。明初册封藩王,其中朱檀刚出生就被封为鲁王,在南京成长到15岁时,被下令就国兖州。据说朱檀自幼博学多才,知书达理,深受其父皇赏识。后来因信奉道教,终日炼丹求仙,20岁时即毒发身亡,也留下了不佳的口碑,因而被追赠谥号“荒王”。明鲁王墓现存三座,仅荒王陵开放参观。

1969年,在毛爷爷“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下,当地群众在九龙山挖掘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了这座古墓。此墓背依九龙山,南望朱雀山,东西两侧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地形风水极佳。墓前有长长的神道,只可惜地面建筑多为当代重建。尽管“荒王”谥号有明显的贬义,但从陵墓规制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孩子的痛爱和惋惜,或许流露出五味杂陈的心情。还有一种说法是鲁荒王早逝,当时尚未形成藩王墓葬的制度规定,因而布局更为自由。

明楼后为墓冢,从地宫进入,内部为砖砌券顶结构,分前后两室,且有甬道连接。两道门皆为朱漆,门钉贴金。后室置棺床,安放着朱漆金丝楠木棺椁。比起其他已开放的明代藩王墓,此处地宫色彩鲜艳,尽显奢华。

更重要的是墓中陪葬品也极为丰富,包括历代珍贵文物、“鲁王之宝”印等。前室还有大型木雕彩绘陪葬俑群,包括手持各种兵器的武俑、手持乐器的乐俑以及宦官、侍卫等仪仗俑,几百号人队列整齐,车马俱全,陪着这位年轻的王爷长眠于地下。目前这些文物陈列于山东博物馆。

亲王九旒冕

织金盘龙纹黄缎袍

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

洪武景德镇官窑青白釉瓷器

宋葵花蛱蝶图

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北周·第三批国保

佛经中有“闻偈舍身”的说法,或为摩崖刻经之由来。将佛经雕凿于岩石之上,可致千年不朽,利于流传后世。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而齐鲁大地也出现多处刻经。自北齐末期邹城县治移至今址,周边的尖山、铁山、岗山、葛山、峄山都开始了这类工程,史称“五山刻经”。后来尖山因修水库被粗暴炸毁,其余四山刻经至今仍存,且在第三、六批列入国保,合并为一项。

铁山、岗山皆紧靠县城北侧,其中铁山仅为一小山坡。北周大象元年(579)在其大片花岗岩上刻有佛教《大集经》及颂文、题名等,现存约八九百字,其中一部分传为高僧安道壹手书。这位佛教书法家经历过北周武帝灭佛,然而通过石刻坚持将佛经保存下来。

铁山石刻长期露天保存,经过一千五百年的风化,表皮剥离脱离,部分文字漫漶不清。细看其字体以隶属为主,兼具篆书、楷书特点,属于书法史上过渡期作品。雕刻面积如此之大,在古代也是一项宏伟工程。从沧桑斑驳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古人的虔诚信仰和良苦用心。

岗山在铁山之北,山体较之略大,但步行几分钟也可登顶。山间林木葱郁,石刻隐匿其中,冬季为最佳寻访时分,夏季估计荆棘丛生。先迎来一处小道观,门口有进士题名碑等碑刻数通。鲜红的门楣在晨光照耀下,给隆冬季节带来一丝暖意。

继续沿山路而上,见旁边有一竖形岩石,上书“回望闽粤”。此地离闽粤尚有数千里之遥,山虽不高,口气不小。站在石刻前回望,邹城全景一览无余。

行至山坳深处,佛意若隐若现。几处《入楞伽经》石刻,以隶书为主,兼有楷书,笔法粗犷古拙,与后世精致的文人墨书不同。有的字体不甚规整,略显稚嫩可爱,如同书法的童年阶段。

这些刻经尽管不似铁山摩崖风化严重,但身处荒野,常年被人私自拓印,面目已黝黑不清。为使之长存于世,还应加强必要的保护。

其中一处刻经,上述“楞伽文佛”“弥勒尊佛”“阿弥陀佛”等文字,细看还有北周大象二年(580)题记。此地原属北齐,577年被北周合并,四年后隋代北周,而此经恰好刻于北周终结的前一年。在佛教传播的同时,王朝更替正朝着一统天下的方向逐步迈进。

重兴塔·宋·第七批国保

邹城街巷内另有一处古迹,为宋代重兴塔,如今置身古塔小区内,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据记载此处原为重兴寺,明末寺毁塔存。塔高27米余,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外观呈抛物线形。整体看似规整,细节上却存在差异:仅一二层有斗拱结构,其中一层为重檐,其上各层均用砖砌叠涩出檐,形成菱角牙子;一至三层开圆券门,四至九层又开尖券门;仅一二层有菱形格子盲窗,其他各层平素无雕饰,各层转角处可见半圆形倚柱。如此设计,不知是历代维修累加而成,还是初建即有意为之。

重兴塔各层的菱角牙子呈密集的莲瓣状,颇具佛教象征意义。一层北面设门,而该层塔身已半截入土,深深扎根于这处闹市小区。小区的居民着实令人羡慕,进出登楼皆可目睹这座古塔的四季风光,默默伴随着岁月轮回。

野店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七批国保

野店遗址主要是大汶口文化遗存,位于邹城南去滕州的国道东侧。经考古发掘,清理了房屋基址、墓葬、陶窑、灰坑等多类遗迹,再现了远古先民的生活状态。经回填后,如今只见一片青青庄稼地,遥望着不远处的峄山。

遗址出土了不少磨制石器以及炊器、取水器等生活用陶器,有的是亡者的陪葬品。夹砂红陶较为粗糙,因陶土中渗入细砂,能耐火,常作为炊器使用。有的炊器做成抽象的鸟形,昂首挺立,腹部圆鼓,似与原始图腾有关。

邹城博物馆

邹城博物馆在孟庙东边不远处的河边,免费开放,但到访时二层孟子文化展厅未开。一层陈列主要有邾国故城(国6)、野店遗址(国7)出土文物以及周代的青铜器,另有石刻专门展厅。

邾国故城位于峄山脚下,自公元前7世纪开始建城。博物馆陈列了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原始瓷器、板瓦等文物,从中可窥见这个东周小诸侯国的一些片段。

石刻展厅内容丰富,有汉代画像石、明清墓葬石像生等文物,展示了邹城的深厚历史底蕴。其中一块在卧虎山发现的莱子侯刻石,为王莽时期遗存,较为少见。石面刻画了界格,模仿竹简形状。文字内容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丈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其中记载了王莽的年号,还叙述了当地贵族将其封地给他族人耕种的经济活动。字体呈现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特征,具有重要的书法史价值。

泗水升鼎图

凫山羲皇庙龙柱

千年古县,孟子桑梓,文物古迹遍布,值得寻访者细品。如果厌倦了曲阜这类热门旅游地的喧嚣和商业化,邹城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静心访古、追慕先圣的氛围。

(图片来自网络)

2001年5月初访,照片拍摄于2009年12月(铁山岗山摩崖石刻、孟林、明鲁王墓)、2012年5月(山东博物馆)、2014年1月(孟庙孟府、重兴塔)、2021年6月(野店遗址、邹城博物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