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年,笔者终于等来了新海诚的又一新作《铃芽户缔》。我对这次观影的第一体验是正向的,没有太大的不满以至于不吐不快的程度,但却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十分深刻的印象(这点是我很在意的一点),最后思考了一下,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相比于电影内容的种种,也许这次的框架和立意才是真正令我着迷的吧。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积极印象的来源,但要更好地全面认识这部作品,我们必须结合它的音画,人物,剧情等这些更多的要素去看,那么,“铃芽”这部作品在这些部分做的如何呢?
我的评价会是“秀外却不慧内”,并且在很多的要素上都存在着这样的感觉。
(相关资料图)
音画:
新海诚作品的音画几乎没有让我怎么失望过,这次依然是很棒的体验。
总体来说,我认为新海诚通过这部作品体现出来的东西是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大场面的作画可以说之前从未有过的水准,对各种场景的刻画也是尽显精美,这些也正是新海诚一直以来所擅长的。
首先两首主题曲都很好听,电影结尾时与RADWIMPS所唱的《カナタハルカ》的衔接顺畅无比,当然这点在他的历部电影中做的也同样出色。但对这两首主题曲的运用,则是我比较遗憾的一点了,十分明显,这部电影对主题曲的利用率完全比不上从和RADWIMPS开始合作之后的“君名”和“晴女”,以至于让我觉得差了那么点味。之后就是这次配乐,先说结论我觉得很一般啊,前中期我印象比较深的有第一次关闭往门的时候,和以往风格差别比较大,但到后期这种多样性呈现出来的甚至不如芹泽的车载音乐,没有那种我过一段时间再翻听ost能直接对应到某个剧情和画面的。
但这些也完全不影响这部作品的音画完全属于一流的水准,这是新海诚的基操。
剧情:
本篇最大的特点,也是影响后续“人物”“情感”等方面最大的因素便是它的"公路片"属性。女主铃芽从与男主相遇,无意间拔出要石,到二人踏上旅途,关上各地往门防止灾害发生,一路上见识着不同的风土和人情,简单的交往后再踏上旅途...而这次旅途也因为关门这个任务在身,不可避免地变得仓促起来。而我反而觉得到东京为止的公路旅途这一段很舒服,完全符合我心中在旅途中结识不同的人,短暂又不打扰的融入,然后离开继续出发的想象。正因为是短暂的接触与帮助,因此这段时间里你可能不会去考虑太多的现实性因素,带着自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毫不犹豫地热情投入其中,并从中窥探到当地风俗的一面,这些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就已经足够。并且每一次铃芽关门前需要回想起属于这个地方人们过往的声音,将开门这一行为赋予了“人情的重量”,那些门被打开的地方有废弃的游乐场,有弃用的学校,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些萧条破败,已经衰落的地方,也正是因此,我们看到了边读书边帮家里干农活的学生妹,为养活两个孩子去歌厅陪酒的母亲,眼前的废墟向前承载着过去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思绪的重量,向后依然是在阳光下努力生活着的人们,所以我很喜欢铃芽和男主一路上的见闻,即使它很浅,但我相信铃芽多少一定会在旅途中寻找到自己关门的意义,以及从旅途中汲取养分并成长,成为最后高潮她坚定决心的重要力量。但可惜,这段旅途从东京往后,到回到老家的决战结束为止,走上了一条最无法说服人们的道路。
东京一行中,男主让自己成为了要石,冰封在常世当中,从这之后女主的行动准则落入俗套的变成了“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拯救心爱之人”,而这也使得前面的旅途中所经历的相遇和离别的作用变得好像浅薄了起来,以至于女主最后说出了那句“我不能接受没有草太的世界”这样的话,从前半部分的扩大视野,有所突破,到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新海诚的“不能忘却之领域”,难免给人一种前期广博的见闻没有后续,后续想回归二人世界却又铺垫不足的感觉,而这也是接下来为人所诟病最多的“情感”线的败笔,以至于让人怀疑,新海诚的这次大刀阔斧的革新,会不会是他曾经最擅长的爱情给他脱了后腿。
情感:
在《你的名字》后,天灾成为了新海诚电影一个新的创作方向,但不论是之后的《天气之子》,还是《铃芽之旅》,这两部电影在男女主情感线的构思上都远不及前作,而《铃芽之旅》所暴露的问题更为突出,未曾谋面的男女主之间,因为一见钟情便陷入深爱,甚至于男主之后还变成了一把只有三个角的椅子,女主却仍旧对他有着近乎偏执的爱情,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情感递进,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所能理解的纯爱范畴,由此所展开的深情与羁绊,让人难以从中产生情感共鸣。
不止是男女主的情感,旅途中的过路人我们暂且不说,女主身边的几位主要人物与女主的关系也是浅尝辄止,环姨妈与女主的冲突爆发和和解都来得过于突然,以及我最期待的女主穿越过往门后是一定一定会和妈妈有一场对话的,或许是和妈妈好好地道个别,这或许是我所期望的,但显然女主和妈妈除了椅子之外,确实再难找出其他情感纽带了。
由此种种,我好像察觉到了一些和我以往认知的新海诚所不同的奇怪的感觉。
现在的新海诚:是越来越擅长大场面刻画的,越来越难以让剧情出现逻辑崩坏等剧情硬伤的,越来越把他的情感变得易于让观众察觉的,越来越喜欢happy ending的
那么让我们想想以前的他呢?
以前的新海诚无论是早期的“催泪三部曲”还是后来的“言叶之庭”,他着迷于描写那些有限的,隐晦的,带有着那种早期新世纪青年忧伤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更多的是自我表达的,是有着明显的剧情硬伤的,但早期的新海诚毫不吝惜让剧情去为人物的情感做让步,因此我们能看到像“星之声”,“云彼”,“秒五”这样表达大于内容的深入人心的作品。或许它们不会是让更多的观众所喜欢的,所打出高分的,但那个时期的作品不知为何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会深刻,是因为bad ending而更刺痛我吗?亦或是有过类似的经历而对上了电波?我不得而知。
“秒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评价和支持,但是我并没有正确传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新海诚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从“云彼”开始新海诚就以商业监督作为自己的目标,新海诚大刀阔斧改变的决心其实早在《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就可以看出,即使这部作品在各方面都扑得很惨,但他依然要尝试怎么样去写出一个观众“可以理解”的好故事。是的,新海诚就这样进步飞速地,甚至有些热情过头地就朝我们观众迎来,从这之后,我们迎来了《你的名字》,《天气之子》以及《铃芽户缔》尝试将故事讲得简洁明了,并在不断地扩大自己故事的时空广度的作品。从这一点上来看新海诚讲故事的能力确实是在进步的,而且每次都在挑战新的题材和难度。从结果来看,新海诚的尝试是成功的,更高的票房,以及坚实的观众基础都是他作品受到更多人喜爱的体现。并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依然在改变,在尝试给观众新的东西,以至于我们不会产生从“君名”到“晴女”的乏味感。
但我想所谓的转变是不是完全不必要因此而丢失掉以前的特点呢?比如说他曾经擅长的细腻的人物刻画,内心独白等种种,这些是我觉得新海诚到现在已经“丢失”,甚至不止是单纯的“减弱”这么简单,而这些关键特质的消失,是我认为无比可惜的点。所以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言叶之庭》才是广义意义上的新海诚本人在故事与情感上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的东西完全是我的个人想法,以及对新海诚这么多年以来变革的一些想法,当然,你也完全可以把这些任性的言论理解成为我这个感怀念旧老b登的痴人呓语。
总之,《铃芽户缔》的观影体验还是优质的,如果满分10分的话,我会给7-8分。
标签: